院系动态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以评促建,以体强心——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

发布者:卢俊发布时间:2024-05-16浏览次数:26

 为深入贯彻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发挥以体强心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固本作用,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形成了体育特色心理育人机制,创新心理育人“1234”模式。

一、“1”是一个主题。充分利用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具有高度契合度的特征,将体育运动融入心理教育,聚焦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优质体能带动心理健康主题,让体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抓手。

二、“2”是两个融入。一是融入课程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外阳光乐跑活动,并纳入到大学生体育课程成绩中。通过持续的运动锻炼,让学生养成了健康的作息和运动习惯,在锻炼身体和规律饮食的同时减轻压力和焦虑。二是融入社会实践。每年开展巴渝文韵乡村振兴百人艺术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将传承中华体育精神、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传递中华体育声音有效融入乡村振兴大浪潮。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心理相关活动,每年服务人次超10000人,成功获批学校首届五育+心理心理育人活动立项。

三、“3”是三个协同。一是体育专业课程与大学体育课程协同。坚持体育专业课程和大学体育课程同向同向、协同发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体教融合。二是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树立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课上扩展情感教育、自我成长教育、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调节情绪能力,建立并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团队意识,发扬重在参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打破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补充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满足学生既复杂又充满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四、“4”是四化推进。一是心理辅导全员化。成立了学院党委书记、学工办主任、二级心理管理员、辅导员、班导师、专项班教练的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全员了解预警和干预流程,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援助。二是健康服务常态化。每个学期开学初,对全院学生开展学习生活状态摸排,科学评估,针对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干预工作,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工作落实网格化。建立健全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将每个学生心理健康责任和安全责任明确到人,形成网格化责任落实体系。四是活动内容多元化。除了开展校院两级大型的体育赛事,同时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如云上手指操、周末有个约””“解说世界杯社区微马社区运动会、长师夜跑、心理趣味户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放飞心灵、释放压力的快乐,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供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