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特点,机器人工程学院从制度设计、氛围营造、团队建设、竞赛组织、激励措施几个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加学科竞赛的能力水平。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学科竞赛制度。学院成立学科竞赛工作小组,设立学院、专业两级指导体系,形成覆盖三个专业的教、学、练、战一体化竞赛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赛事信息推荐、赛前选拔、赛事指导、赛后总结表彰等全方位的指导。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赛热情。依托机器人协会、CAD协会等四个专业性的学生协会,邀请参赛获奖同学讲述参赛获奖经验,分享参赛心得感受,介绍备赛参赛过程,展示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成果,鼓励引导学生踊跃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学院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覆盖率达100%。
组建教师团队,丰富学生竞赛途径。成立各类竞赛指导小组,明确职责,保障利益。指导教师通过赛前集中培训、反复操练、实战演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辅导经验传递、心理引导,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竞赛组织,拓展学科竞赛平台。整合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企业的优势资源,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资源并与企业积极合作,拓展了竞赛项目平台,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挑战赛等国家级等十多项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强化竞赛激励,严格学科竞赛管理。学院将学科竞赛指导情况纳入教师年终绩效考核,通过考评机制的完善,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工作的热情。学院还十分注重对师生学科竞赛成果的宣传与表彰,选树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通过以上措施,近3年该院学生在国家和省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400余项,其中“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荣获国赛一等奖50余项。
(机器人工程学院 供稿)